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、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。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、聯想、想象、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。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?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,歡迎大家分享閱讀。
估算教學后記篇一
總第21課時
教學要求: 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,掌握對長度估計的方法,培養學生估計的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。???
教學過程: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一、導入新課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1、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2、用手比劃一下1米、1分米、1厘米和1毫米分別有多長。?????????????
3、不用尺子,在本子上試著畫出一條長8厘米的線段,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誰畫得最準確。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4、說說自己估計得怎么樣,有什么感想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5、今天我們就來估計一樣物體的長度,看看誰估計得最準確。板書課題:估計。???????
二、探究體驗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1、教學例5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⑴摸一摸數學書的面,是什么形狀的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⑵你有辦法知道它的長和寬嗎?你能計算出它的周長嗎?學生獨立完成。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?????
⑶全班匯報: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的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⑷學生在四人小組里活動:拿出彩帶估計一下,用彩帶數學書圍一圈至少要多長?剪一段試一試。并討論:怎樣才能估計得更準確??????????
⑸全班匯報:你估計得怎樣?有什么感受?有什么辦法能估計得更準確嗎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三、實踐應用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??????????????
1、完成46頁做一做第1題:下面哪個圖形的周長最長?先估計,再量一量,算一算。???????????
2、完成46頁做一做第2題:
從小紅家到學校有下面幾條路可以走(如圖)。
四、全課總結
1、通過今天的學習,你有什么新的收獲?
2、師總結。
估算教學后記篇二
教學目標:
1、知識目標: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,逐步建立空間觀念。
2、能力目標:學會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。提高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、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估計的能力。
3、情感目標:通過估計活動,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,培養學生的估計習慣。
教學重點:
能較準確地估計出物品的長度。
教學難點:
掌握對長度進行估計的方法的。
教學準備:
學具盒、彩帶、剪刀。
教學過程:
一、引入新課
1、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?
2、用手比劃一下1米、1分米、1厘米和1毫米分別有多長。想象1千米的長度。
3、估計:
每個小組桌子上都有一條繩子,請繩子拉直,估一估這條繩子大
約有多長?
4、引入:
師:估計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在應用,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估計。
板書課題:估計
5、不用尺子,在本子上試著畫出一條長8厘米的線段,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誰畫得最準確。
6、說說自己估計得怎么樣,有什么感想?
7、今天我們就來估計一樣物體的長度,看看誰估計得最準確。
二、新授
1、教學例4
(1)不用尺子,在本子上試著畫出一條長8厘米的線段,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誰畫得最準確。
(2)組織學生量一量,判斷所畫線段長度在準確性。
(3)組織學生畫6厘米、10厘米在線段。并說說自己估的方法。
(4)說說自己估計得怎么樣,有什么感想?
任意估一個物體,估計他們在長度或高,再實際測量長度,看看哪一組的同學估計的最準確。
2、教學例5
(1)組織學生估計
各小組把準備好的文具盒觀察一下,估計一下,用彩帶把鉛筆盒圍一周,彩帶紙至少要多長?估計完后剪一段,試試看。
(2)組織學生匯報:
哪個小組估計的彩帶長度比較準確?誰愿意把你們估計的方法和同學們交流?
小組代表匯報,其余學生可以補充。
3、小結
通過實際圍你發現了什么?
說明:估計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,估測時要應用所學的知識,合理選擇估測的方法。
三、反饋練習
1、完成做一做第1、2題
學生獨立完成,集體訂正,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。
2、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題
組織學生觀察、判斷,說一說判斷的理由。
3、完成練習十一的第3題
明確:“一面靠墻的含義,理解計算方法,學生解答后交流計算的方法
四、作業
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、5題。
五、全課小結。
板書設計:
估 計
例4
畫一條8厘米長的線段
例5 用彩帶圍
估算教學后記篇三
教學目標:
1、在畫一畫、剪一剪、估一估、量一量的活動中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,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,靈活運用多種估量的方法,提高估計的精確度。
2、通過活動,逐步形成空間觀念,養成估計的意識和習慣,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。
教學過程:
一、復習引入
1、復習長度單位
師:同學們,大家已經認識了很多長度單位,誰來說說?
板書:米、分米、厘米、毫米
2、比劃
師:誰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、1分米、1厘米、1毫米有多長?也可以從你的身上找出這些長度。
3、猜一猜
師:出示1米長的彩帶。
猜:有多長?你是怎樣猜出來的?
4、揭題
預計學生可能說是看出來的,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長比出來的等,即“估計”出來的,根據學生的反饋,適時板書課題“估計”。
二、展開活動
1、畫一畫
(1)不用尺子,你能畫一條長8厘米長的線段嗎?大家一起來試一試。
誰覺得自己畫的8厘米最準了?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(反饋2個學生的作品) 大家畫得準嗎?請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。
匯報:你是怎么畫得這么準的呢?有什么好辦法嗎?
師:剛才大家都談了不用尺子怎么畫,如果現在請你來畫,你能畫得更準確嗎?
還想再試試嗎?
(2)不用尺子畫一條長12厘米的線段和一條長2分米的線段。
同桌互相量一量,說一說自己的方法,眼力有進步的同學請舉手,恭喜這些同學過關。
2、估一估
(1)估計鉛筆的長,你覺得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?
(2)估計一下課桌的高,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?誰來量一量?
(3)估計一下把鉛筆盒圍一周是多長,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?再量一量。
(4)估計一個同學的身高。
(5)出示:一個盒子,現在要用彩帶圍盒子一周,需要多長的彩帶呢?小組中討論一下,然后把你認為需要多長的彩帶剪下來。看看哪一組的同學眼光最準。 學生反饋,說說是怎么想的。
(6)拿出小組中課前準備好的包裝盒,先估計一下用彩帶圍一周需要多長,然后剪下來,實際圍一圍。最后匯報。
3、找一找
找自己喜歡的物品,先估一估,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,并記錄下來。
三、聯系生活
1、圍一圍
(1)請5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圈。
師:5個同學手拉手圍一圈,周長大約是多少?先估計,再測量。
(2) 估計一下,如果要拉成周長是10米的圈,至少要有幾個同學?
(3)師:人們經常用這種方法估計出大樹或是大柱子的周長,你能估計出來嗎
2、比一比
從小紅家到學校有下面幾條路可以走。你能說出哪條路近,哪條路遠嗎? (出示課件)
3、想一想
一塊長方形的菜地,長6 米,寬3米。如果一面靠墻,籬笆至少要多少米?
四、課堂總結
1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,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?
2、在生活中,你還想進行哪些有趣、有挑戰性的估計呢?比如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長度、雷峰塔的高度等,課后再去實踐研究,好嗎?
估算教學后記篇四
教學目標:
1、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,掌握對長度估計的方法,培養學生估計的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。
2、通過估算活動,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。
3、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,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。
4、通過畫一畫、剪一剪、估一估、量一量等活動,讓學生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。
教學重點:
學會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,建立空間觀念。
教學難點:
通過估算活動,培養推理判斷的能力。
教學過程:
一、引入新課。
1、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?
2、用手比劃一下 1米、1分米、 1厘米和1毫米分別有多長,然后自己用尺子量一量,看看自己比劃的單位長度準不準。
3、不用尺子測量,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8厘米的線段,再用尺子量一量,然后和同桌比一比看誰畫得更準、更直。
4、說說自己估計得怎么樣,有什么感想?
5、今天我們就來估計物體的長度,看看誰估計的本領最棒。
二、新課學習。
1、根據第一次的差距再畫一次,并檢測是不是畫得更準一些了。
2、例5
(1)摸一摸數學練習冊的封面,是什么形狀的?(是長方形的。)
(2)你有辦法知道它的長和寬嗎?又要怎樣才能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?(學生獨立完成,匯報自己思考的過程。)
(3)學生在四人小組里活動:拿出彩帶估計一下,用彩帶把數學練習冊圍一圈,至少要多長?剪一段試一試。
(4)全班匯報:你估計得怎樣?有什么感受?有什么辦法能估計得更準確嗎?
估測的時候,雖然我們手中并沒有尺子,但我們心里應該有一把尺, 1mm、 1cm、1dm、 1m都已經在我們的腦子中有了印象,再加上身體或者其他物體的輔助,相信讓我們的估計會更加準確。
三、鞏固練習 :第46頁做一做第1、2題。
1、下面哪個圖形的周長最長?先估計,再量一量,算一算。
2、從小紅家到學校有下面幾條路可以走(如圖)。你能說出哪條路近,哪條路遠嗎?
四、總結。
通過這節課的學習,你能說一說怎么樣估計的更準確嗎?
估算教學后記篇五
課題:??? 估?? 計
【教學目標】
1、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學習估計的方法。
2、通過對長度的估計、測量,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。
【教學重點】理解長度的估計方法
【教學準備】
教師:畫、彩帶三條;
學生:刻度尺
一、創設情景,引人估計。
1. 我們的教室有多長你知道嗎?有辦法知道嗎?
2. 要想知道一樣物體準確長度必須用尺或其他儀器來測量。但是,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身邊往往沒有尺,有時候也不需要非常準確的數據,只要大概的尺寸。 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該怎么解決呢?
3. 今天我們就來估計一下生活中物體的長度, 比比誰的眼力最好,誰的估計能力最強。(出示課題)。
二、操作感知,引導探究
<一>畫線段
1. 我們來回憶一下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?你能用肢體語言表示長度單位嗎?請你表示出1米大約有多長?請你表示出1分米大約有多長? 1厘米大約有多長呢?
2. 我們已經知道1米、1分米、1厘米大約有多長,你能不用直尺,畫出一條長4厘米的線段嗎?試試看!誰愿意到黑板上畫?其余同學在老師發的白紙上畫.
( 生畫線段 )
3. 誰能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畫的?
4. 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好,請用直尺量一量,看誰畫的線段最接近4厘米。
5. 指生說自己畫了多長.?
6. 再看黑板上畫的線段,估計一下是長了還是短了?
請一生用尺測量,明明長了為什么都覺得短了呢?
7. 剛才有的同學畫得很接近4厘米,有的同學畫的不是很接近,不要緊,我們再來畫一次.這次你想用什么方法畫?
8. 畫完后,再測量. 說說你第一次畫了多少?第二次畫了多少?有進步嗎?還有哪些同學有進步,請舉手.
9. 接下來我們要向新的難度挑戰了。請看題:不用尺,畫一條8厘米長的線段。各自畫,畫完了量.
10. 說說這次你畫了多長?是怎樣畫的?
<二>裝飾畫
1.剛才同學們都用非常好的方法畫出了非常接近8厘米的線段,真能干!老師這里還有些彩帶,也要請你們分別來估一估它們的長度。
2. 這些彩帶曾老師是打算用來給一張畫鑲邊的(出示裝飾畫)。我們來看這張畫,我想給這張畫鑲上一圈邊,你們能幫我估計一下嗎,用上面的哪根彩帶會比較合適呢?(把一張畫貼到黑板上。)
3. 請你們拿出老師發給你們的畫,兩人一組,估計一下它的周長大約是多長?
小組討論。匯報
4.下面讓我們來圍一圍,看看情況怎么樣。
(動手圍)
5. 哪些同學猜對了?
<三>估計身高
1.同學們的眼力真不錯,下面進入“眼力大比拚”的第三個環節:估計身高。你們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?
2. 請一名學生上來站到老師身邊。你有多高?同學們,身高是130厘米。看了他的身高,你能猜猜老師有多高嗎?你是怎樣想的?
3. 剛才有幾個同學猜的已經很接近了,告訴大家,老師的身高是150厘米。誰猜的最準?
4. 今天,我們教室里來了一位老朋友(請王老師上場)。同學們,和王老師打個招呼吧!王老師比曾老師高多了, 你們能猜猜王老師的身高大約是多少呢?能說說你猜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嗎?
5. 說得真好,可以用**同學和王老師比,也可以用曾老師和王老師去比,都可以。剛才同學們猜了這么多的答案,到底誰猜得最準呢,我們請王老師來告訴大家吧!
6. 謝謝王老師!
7.同桌兩個同學相互猜身高。
三、動手操作,鞏固新知
1、做一做1
(1)人人動手將估計結果寫在亮題版上
(2)動手量一量,算一算(小組合作)
(3)說說估計的方法(a、一段一段估計再算出周長再比較;b、分別將兩圖的線段分段對比,估計兩條線段是一樣長還是哪條長些,短些,從而估計出周長最長的圖形。)
2、做一做2
(1)人人動口在小組交流估計方法。
(2)請個別同學全班交流。
3、做一做3
(1)每個同學自己估計,當你側平舉時兩手之間的距離是多少。
(2)每組的同學手拉手圍一圈,估計一下,這圈的周長是多少。
(3)兩個小組合作,估計一下,如果要拉成周長是10米的圈,至少要有幾個同學。余下的同學還可以拉成周長為幾米的圈呢。
四? 小結下課
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?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,你們估計能力一定大大提高了。